(斵,讀音同「琢」,「砍、削」之意。輪扁為工匠,善做輪子)
桓公讀書於堂上,輪扁斲輪於堂下,釋椎鑿而上,
問桓公曰:「敢問:公之所讀者何言邪?」
公曰:「聖人之言也。」
曰:「聖人在乎?」
公曰:「已死矣。」
曰:「然則君之所讀者,古人之糟魄已夫!」
桓公曰:「寡人讀書,輪人安得議乎!有說則可,無說則死!」
輪扁曰:「臣也以臣之事觀之。斲輪,徐則甘而不固,疾則苦而不入。不徐不疾,得之於手而應於心,口不能言,有數存焉於其間。臣不能以喻臣之子,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,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斲輪。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,然則君之所讀者,古人之糟魄已夫!」
「不徐不疾,得之於手而應於心,口不能言,有數存焉於其間」,這不就是太極拳之道嗎!不徐不疾是優雅自在,得之於手而應於心是「同」,這些東西是說不出來的。所有口不能言的「數」隨著人死埋入地底而消滅了。所以輪扁才說齊桓公所讀的都是死東西,都是些勉強能留存的文字而已。真正的道(數)只能從活生生的老師那兒體會到。
輪扁已老,其技藝卻無法傳承,年老力衰還在做輪子,連自己的兒子都教不會,何況用語言文字流傳下來呢。因為他知道技藝不能靠文字來學習,語言能傳達的、文字能記載的都非常有限。所以古人能留下來的也只是一灘死水而已。
即便能言,語言文字還是死的,而生命是流動的,無時無刻不在改變,是以古人的話永遠比不上跟在一個活生生的老師旁邊學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