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群超 Chun-Chao Wang

Dept. of Statistics,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, Taiwan

傾聽身體:習拳十年

學習太極拳倏乎十年,感覺是在改拳架中度過,好像一趟拳永遠練不好似的。「真有這麼難嗎?」不只是是旁人,有時連自己也會這樣問。平時我並無疑問,這拳就是難,而當自己也疑惑這拳有這麼難的時候,通常是自己進步了,回溯從不好到比較好的過程中,產生這樣的懷疑。

一般而言,動作再多,總是有個限度,十年的光陰不算短,為何擺不平拳架中幾百個動作?道理說來簡單,太極拳的動作是連續的,是身體內氣與肢體的運動。肢體部分主要是手腳與關節的配合,不外乎是往來復去的移位換形,配合得好,則內氣得與外氣相摩相盪,實練氣乃太極拳之要目。說來輕鬆,實則不易。所有的動作都牽涉到三關九節的配合與協調,簡言之,要求同動。拳經所謂:「一動無有不動,一靜無有不靜。」

師爺說太極拳應用時,全身看得見的都是弓,看不見的都是箭,箭箭穿心。但箭在何方?這箭箭穿心的箭還具備導航功能,不論在移位或換形之時,要能隨時瞄準對方的最脆弱的地方,一旦得機便要能發,一擊成功。我且稱此為「得機得勢」。

如何能「得機得勢?」拳經說:「…其根在腳,發於腿,主宰於腰,行於手指,由腳而腿而腰總需完整一氣,向前退後,乃能得機得勢。」已經載名得機得勢的要領。一般學習者的領悟通常止於「其根在腳,發於腿,主宰於腰,行於手指,」而忽略了「由腳而腿而腰總需完整一氣。」要能完整一氣,必須加入這段文字前的「無使有缺陷處,無使有凹凸處,無使有斷續處」方能竟其功。原理已經講得很清楚了,祖師爺揭開了這個秘密,只可惜多數人在執行時未能落實,不能做到完整一氣,談其他實為多餘。

古人的拳經只談訣,沒有揭示方法,是古人藏私?還是大智慧的表現?至少這樣的教學法,在今天的社會肯定慘遭各界撻伐。

所謂完整一氣,表示上下相連,是氣相連,也是勁相連,也是我們平常說的:「湧泉勁(氣)到勞宮。」移位換形之際,這個感覺不能消失,否則即為斷勁。在快慢高低左右的動作中,斷勁雖難免,但如何能保持不斷勁,卻是功夫高低的指標。老師常說他的動作比我們的綿密,精密度高,也是此意。綿密或粗放其關鍵為何?我認為在「胯。」

在師爺的曼髯三論中也提及這樣的學習過程,值得參詳。在論畫的緒論八篇中之首篇「能事」:

初學者之能事,求準為先。一求手準,景物入於眼,便出乎手,毫釐不謬,皆得合於眼之所接者,此手準矣。

一求眼準,景物之接於眼,便能別美惡,巨細不遺,此眼之察,能應於心,則眼準矣。眼固能明察,偶若無所見,病在心之粗放,不在眼,眼察物未窮其輪廓條理,病在眼之未準,不能應乎心。

故手之是否已準,求剖別之者在心,心能許之,然後知眼之能合於心也。心有所得,則能應乎手,眼亦從而知之,此為三合。倘心有所得,而手不能應,眼亦未之許,此病不在眼,而在手之未準。故初學者求手準為先。手準,則能事過半矣。

Leave a Reply

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:

WordPress.com Logo

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.com account. Log Out /  Change )

Twitter picture

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. Log Out /  Change )

Facebook photo

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. Log Out /  Change )

Connecting to %s

Information

This entry was posted on 2016/07/10 by .
商學院  7F16
ccw@gm.ntpu.edu.tw
(02)8674-1111 
ext 66777

部落格統計

  • 122,296 點擊次數
%d bloggers like thi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