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極拳發勁與美人手
問題:發勁時為何要保持美人手?
這個問題很好回答,因為我們從頭到尾都要求美人手,不管拳架、推手、功法、、、。美人手的好處太多了。只要講出美人手的好處便可以回答這個問題。
但是過去許多年練習發勁時,常被老師發現沒有保持美人手!我一直有個疑惑:
- 發勁(以按手為例)為了保持美人手,往往身形必須更低些(比拳架的按手低很多),一旦低下去幾吋,身體大腿都僵掉了,根本發不出去,擺出美人手何用?
- 不管發勁出去好或不好,從來不覺得美人手的作用在哪裡?
這是過去存在多年的疑惑,最近有點理解了,找到幾個癥結點跟大家共同探討:
- 師爺與老師都說:發勁,氣到而已(不是手到、更不是力到)。如果發勁時感覺不出美人手的作用,表示是推人,不是氣到而已的發勁。氣到對方身上、甚至穿過去,代表自已的氣要通過全身三關九節,透過末梢腕關的美人手到對方身上。發勁時自己要非常清楚體內的氣順不順暢(大通大暢),有沒有堵在哪裡?
- 因為不清楚體內的氣順暢與否,所以發勁瞬間到底是用氣還是用力也搞不清楚!凡是搞不清楚的事多半是做錯了,也就是根本是用力,尤其在發勁瞬間身體用力了,也就是老師說的臨門一腳做錯了。但我認為不只是臨門一腳錯了,而是根本的發勁觀念就錯了,所以臨門一腳永遠做不對,不能歸責臨門的這一腳(也就是觀念不改,光練臨門這一腳是沒用的)。
- 譬如前述我的發勁困境,當老師要求我保持美人手時,常說:身體低一點嘛。當我身體低一點做出按手時,大腿後腰全都僵了,這就是用力了(沒鬆開,為了美人手,犧牲更多,慘!),但是沒有警覺,此時要發勁肯定一點氣也沒有,難怪不覺美人手何用?這種情況下,有沒有保持美人手只是推得好不好而已,都是推人,不是發勁。
- 發勁時非要身體大通大暢不可,老師說:有一個地方僵掉,扣 50%,兩個地方僵了,再扣,三個地方不鬆了,倒欠!這時候硬要發勁,一定是推人無疑。拳經說:全身如滿弦的弓有不得不發之勢。老師比喻發勁時如飽滿的氣球往某個方向爆炸一般。但是仔細觀察自己的動作(拳架、推手、功法、發勁、、、),身體(特別是大腿)的肌肉是不是經常用力呢?只是這個力量來自平日的習慣,我們的身體可以負擔可以承受,很不容易自覺,所以太極拳難,難在改習慣,就在這裡。(大家可以細心的觀察自己的動作,移位換形時,大腿是否有不自覺的用力習慣,特別在初動與末動。)
- 所以,如果不能認清自己體內氣的流暢情形,不能覺知自己身體不鬆的困境,不能解決僵硬的肢體,實在不能發勁。但如何練鬆呢?老師歸納出一個精準的方向:
多體會降魔降心與金樑換柱(清升濁降)等這一系列的覺知練習。所謂覺知,就是不傻練,要知道練什麼?為何練?要練出什麼味道?
Like this:
Like Loading...
Relat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