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以心行氣以氣運身」的誤解與正解
上星期老師發現我們練拳時坤腹丹田不鬆,甚至鼓在那兒。一時之間不知問題出在那兒,回去後細細思考,發現問題出在對「以心行氣,以氣運身」這句話的誤解。 誤解: 「以氣運身」的意思是身體的動作來自氣,即便是一根小指頭的動,都來是來自丹田(湧泉)。於是練成身體動之前,丹田氣先動。初期丹田氣很微弱,帶不動身體,甚至帶不動一根小指頭。慢慢的,透過加強丹田氣的強度,似乎可以稍微牽動上三關。但是一旦動作幅度大,丹田的氣還是不足。長期下來,坤腹或許因此鬆不下來,反而為加強丹田的氣,在不知不覺中用力了。 因為坤腹用力了,氣反而微弱,身體更動不了,這個問題變成無解。難怪纏劍一直畫不出大圈圈,幾年下來,勉強畫幾個小圈圈罷了。 修正: 後來老師說,行氣要順勢。我追問,順什麼勢? 我一直以為「以氣運身」是身體從不動到動、到動很多的依據。是從零開始,為何要順勢? 老師說,身體一旦動起來,動者恆動,「以氣運身」是丹田氣順著這個「動」的勢,多幫點忙,多送一下,讓動作順著原來的勢多走一點。另一方面,氣也因為搭著動作的「順風車」,變得更大更強更遍於周身。老師說,做對時感覺應該很舒暢。 也就是「以氣運身」發生在身體已微動、已經有「勢」了。而不是用丹田氣去催動靜止不動的身體。過去只有身體順勢,行氣沒有順勢。這是造成坤腹不鬆的主因。修正後,幾天練下來,確實感覺手上陰維脈的氣更明顯,身體更輕,與外界的結合更好,手上潮潮微濕更快出現。 刊登於 2015 年國際神龍日特刊
鳳梨酥、新竹米粉與太極拳
2015 年神龍日演講摘要/UK 鳳梨酥很好吃,是台灣人出國最喜歡帶的伴手禮,最受外國人歡迎的甜點。新竹米粉是廣受台灣人喜愛的小吃,每個夜市都見得到,百吃不膩。太極拳是全世界公認有益健康的運動,被誇張到幾能治百病,清晨的公園一定有它緩慢柔和的身影。鳳梨酥、新竹米粉與太極拳之間有什麼關係呢?如果鳳梨酥不是鳳梨做的,新竹米粉不是米做的,太極拳也與太極無關,皆有名無實;但是,不含鳳梨的鳳梨酥很好吃,沒有米味的米粉很 Q 彈爽口,而與太極無關的「太極」拳一再被醫界證實對健康幫助甚大。這就是這三者的關係:我不是真的,但是我也很棒。本演講試著描述什麼是太極拳?世界神龍太極學會推廣的「道家傳統太極拳」是什麼樣的太極拳?
絃調弄明
古云:「絃不調,弄不明」,指演奏樂器前要先調絃,使其寬急得所,方能彈奏出美妙的樂曲(入弄)。練拳也是,人立處天地之間,似有一弦與天地銜接。老師說我們這條弦下面綁太緊(湧泉踩死),上面沒繫好(沒有頂頭懸),寬急不得其所,致「勁」蘊不住也出不來,好像樂器的絃沒調好,樂音悶滯,更不能與琴箱共鳴。 弦(中脈)調好了,才能談發勁。老師說發勁是誘箭搭弦,手是餌,誘使對方的箭搭上我的弦,不是以我的弦強觸對方的箭。一旦對方的箭搭上來,我的弦在一搭一放之間放箭而去。老師最近要求我們練的就是這瞬間的功夫;帶點靠山功的爆發、大乘法的晃、玉女穿梭的迴旋,有順勢、有迴旋、有相錯、有上下、、、有陰陽。什麼都是一點點,帶點味道,又都全部到位。 太極拳體用貴在天人合一。平時練拳要養成與天地同遊(如琴絃與琴箱共鳴)的習慣。怎麼做?首要身體這條弦(中脈)要先調好,老師以「天線地線搭好」、「天地掛勾」來形容。但要如何做到呢?腳踏著實地還可以度量,唯頭頂著青天該如何意會那一絲絲似有若無的銜接呢? 套句學生的話:要怎麼「弄」啊?
藉「輪扁斲輪」談學藝
(斵,讀音同「琢」,「砍、削」之意。輪扁為工匠,善做輪子) 莊子 / 天道(外篇): 桓公讀書於堂上,輪扁斲輪於堂下,釋椎鑿而上, 問桓公曰:「敢問:公之所讀者何言邪?」 公曰:「聖人之言也。」 曰:「聖人在乎?」 公曰:「已死矣。」 曰:「然則君之所讀者,古人之糟魄已夫!」 桓公曰:「寡人讀書,輪人安得議乎!有說則可,無說則死!」 輪扁曰:「臣也以臣之事觀之。斲輪,徐則甘而不固,疾則苦而不入。不徐不疾,得之於手而應於心,口不能言,有數存焉於其間。臣不能以喻臣之子,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,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斲輪。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,然則君之所讀者,古人之糟魄已夫!」 「不徐不疾,得之於手而應於心,口不能言,有數存焉於其間」,這不就是太極拳之道嗎!不徐不疾是優雅自在,得之於手而應於心是「同」,這些東西是說不出來的。所有口不能言的「數」隨著人死埋入地底而消滅了。所以輪扁才說齊桓公所讀的都是死東西,都是些勉強能留存的文字而已。真正的道(數)只能從活生生的老師那兒體會到。 輪扁已老,其技藝卻無法傳承,年老力衰還在做輪子,連自己的兒子都教不會,何況用語言文字流傳下來呢。因為他知道技藝不能靠文字來學習,語言能傳達的、文字能記載的都非常有限。所以古人能留下來的也只是一灘死水而已。 即便能言,語言文字還是死的,而生命是流動的,無時無刻不在改變,是以古人的話永遠比不上跟在一個活生生的老師旁邊學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