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群超 Chun-Chao Wang

Dept. of Statistics,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, Taiwan

凡此皆是意:遊歷太原三清觀

 

尚未親臨太原三清觀前,已經透過照片與老師的敘說,相當程度知道三清觀的概況。等到自己翻越三清觀的圍牆,突破長草碎瓦,踏上三清觀的泥土,才有了自己的感受;哇!我藏在腦袋裡的那篇武俠小說好像快跳出鏡頭了!隨著腳步四處探訪,小說裡的場景忽然鮮活起來,新的情節躍上眼簾。左祖師坐在這裡看時逢午教張欽霖祖師;站在閣樓上遠眺青山黃土;小說裡的人物開始動了起來,一切都因我在現場,感受到歷史的陳跡。

三清觀遺跡有八個窯洞,但洞內多半殘破不堪,並被堆棄垃圾,難窺道家養真的氣息。倒是洞口上的洞名饒富興味,如「別塵洞」、「觀心洞」。

三清觀遺跡只勾起我沈睡的小說夢,並沒有如老師強烈的「原來如此」的興奮感受。猶如幾年前,老師遊山東,看到豹突泉、金線泉後,領會「清升濁降」的真意,而其他人只是到此一遊。離開三清觀,我一直推敲為什麼老師有「原來如此」的感動,進而要求我們「脫胎換骨」,而我(們)遊歷之後卻是「不過如此」。

幾年前老師山東之旅後的「清升濁降」讓我一頭霧水,不知道練些什麼?老師的解說是「大自然本是如此」。這次的「脫胎換骨」更不知道老師葫蘆裡賣什麼藥,要我們東擺擺、西擺擺。直到我聽到一句「從後天返回先天」後,有點開竅了。

哎呀!原來這麼多年來我練的不是返回先天的功夫,反而越練越「後天」。把內功、左家功法加油添醋的練習,非但不能往先天的路上靠近,反倒是越走越遠了。我意會了老師追求「清升濁降」的過程:從橫隔膜分;從帶脈分;到最後是何必強去分,大自然已經如此作用在我們身上,我們只是去了解去體察去運用,而不是去「做出」清升濁降。加油添醋的結果只是更混濁而已,也是後天的壞習慣再加一筆。聽老師講清升濁降,看老師示範動作,我只是在動作上練習與模仿,不知所以然,難怪練不出味道。

近日讀師爺「老子易知解」更是恍然大悟;師爺說:「老子自謂,吾言最易知,何以注逾千家,猶為懸解。」,師爺解釋:「故謂夫跡有非履之喻,而況以跡求老氏之心者乎?」難怪關於老子的註解逾千家,卻是各說各話,原來只是看到「跡」不是「履」,便暢所欲言了。聖乎老子,有先見之明,第一句便已名示:「道可道,非常道」,已經請讀者不能拘泥在文字上,必須先了解老子的思路,才能找到「鞋子」(常道)。智乎鄭師爺,撥亂反正,是千古真人。

難怪老師苦口婆心的要求我們的思路與他「同」,不是背誦老師的話語,更不是模仿動作而已。這時更能體會「清升濁降」與「脫胎換骨」的真意。老師與師爺都一再強調(相信的不多):這套拳很簡單,改習慣難;這套拳,越練越少;這套拳,是純炁功拳、純先天拳、純道家拳。

後天返回先天,不就是改習慣嗎!先天本來就不多,當然越練越少。如果不能了解先天是什麼狀態,自然無所適從。那天老師適時的一堂「先天與後天」的視訊課,應該可以助我脫離瓶頸。

拳經說:「凡此皆是意,不在外面」。直接點破「跡」與「履」之別。不能捕捉那個「意」,只看到外面,學到外形,難怪師爺嘆息:「力學垂死終無補」。這時回頭看老師臨出國前指定的幾個動作,譬如,”左掤轉右掤第一動”;”摟膝拗步最後一動與手揮琵琶第一動”;”預備式第一動”…;我驚聲一叫:哎呀!多少年來會錯「意」啊!

遊歷三清觀遺跡,老師感受感受「原來如此」,是得「履」,而我們感受「不過如此」是得「跡」。得「跡」者不必氣餒,再透過老師得「履」的穿針引線,說不定很快的也能窺其堂奧,不虛此行。

本文收錄在吳國忠老師《道家傳統太極拳揭秘》

Leave a Reply

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:

WordPress.com Logo

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.com account. Log Out /  Change )

Twitter picture

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. Log Out /  Change )

Facebook photo

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. Log Out /  Change )

Connecting to %s

Information

This entry was posted on 2016/08/01 by .
商學院  7F16
ccw@gm.ntpu.edu.tw
(02)8674-1111 
ext 66777

部落格統計

  • 122,303 點擊次數
%d bloggers like this: